ASIAN WORKS OF ART

HUO GENZHONG 霍根仲 (1939-2000)Village in the countryside

$19,000.00
  • HUO GENZHONG 霍根仲 (1939-2000)Village in the countryside - appleboutique-com

ASIAN WORKS OF ART

HUO GENZHONG 霍根仲 (1939-2000)Village in the countryside

$19,000.00

HUO GENZHONG 霍根仲 (1939-2000) Village in the countryside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65cm x 130cm 
25.59 in x 51.18 in

Entitled, inscribed and signed, with four seals of the artist
Dated 1996

Huo Gengzhong, graduated from middle school in 1957, and was admitted to the "Professor Wu Guanzhong Studio" of the Beijing Art Institute. He was one of the thirteen disciples of the famous Chinese painting master Wu Guanzhong (1919-2010).

the painting is in overall perfect condition.

PROPERTY FROM A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 (LOTS 1618-1623)

HUO GENZHONG (1939-2000)

Town by the Lakeshore

https://onlineonly.christies.com/s/exquisite-eye-chinese-paintings-online/huo-genzhong-1939-2000-1621/56412

 

霍根仲(1939年12月—2000年10月),男,57届初中14班校友,当代中国美术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简介

编辑
霍根仲(1939年12月—2000年10月),男,57届初中14班校友,当代中国美术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河北省报刊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画报社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十三弟子之一,曾参加泰国曼谷“91中国著名画家5人展”,其作品《运河边》被国家外交部收藏。

生平

编辑
1957年初中毕业考入北京艺术学院“吴冠中教授工作室”。
1962年油画《杨柳知春早》入选北京油画展。
1963年毕业创作《渔村婚礼》入选首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创作展。
1981年撰写并发表了论文《美术研究与精神文明》,首先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2年在石家庄举办个人油画展。
1986年在《美术史论》杂志发表了《油画的发展与照相机的发明》长篇论文,被多种杂志转载。
1991年3月在石家庄举办个人水墨画展,展出作品90幅。其中《桥头商店》等10幅作品被选送北京参加中国美协吴冠中师生作品展;《悠悠泉声出山来》等10幅作品参加泰国曼谷举办的“91中国著名画家5人展”;《湘西的回忆》等4幅作品参加香港举办的吴冠中师生精品展。
1992年、1994年两次应约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新华社记者王文杰、于兴采写的《霍根仲》传记文学发表在大型文学杂志《百花洲》上,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导,《中国书画报》也发表了《苦娃习画记》长篇传记评论文章。
多年来累计数百幅作品被法、德、日、美、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收藏。
出版作品有《吴冠中师生作品选》、《霍根仲画集》、《霍根仲画传》等画册,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出版人名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

对母校衡中的怀念与追忆

编辑
师长,严以从教,热情育人,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使我们既学习了文化,又知道了怎样做人,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终生难忘。
记得1956年暑假期间,衡水地区暴雨成灾,咆哮的洪水淹没了广大的农村和衡水县城,当时衡中院内水深达一米七八,教室、宿舍都泡在了水里,室内室外一片汪洋。9月1日,洪水已退,学校从操场到教室、宿舍,都已如同泥堂,床下有水也有泥。老师和工友们同肆虐的洪水搏斗了数十天。他们天天泡在水里,没有一个人叫苦,都一心想着把学校保护好,把同学们的东西保护好。看到老师和工友们高度的责任感,同学们深受感动。

吴冠中眼中的霍根仲

编辑
霍根仲在学生时代就对油画民族化产生纯朴的感情,来自农村乡土,很易接受运用西洋形式法则表达中国情意的教学思想。他的毕业创作《渔村婚礼》便是最明显的民族化油画尝试,表现手法虽仍处于稚嫩阶段,而画面效果新颖,雅俗都能接受,被评得五分。毕业后他坚持用油画表达河北农村的风情民俗,画得很质朴,质朴得有时近乎笨拙,他一向肯下苦功,下笨工夫。他在石家庄举行的一次油画展颇引起当地观众的瞩目,但此后他逐渐倾向于墨彩了。将墨彩植入油彩,或将油彩植入墨彩,仅是工具及技法之差异,同样是在探寻融会中西的道路。他这一开端便无法停顿,日日夜夜勤奋工作,画出了大量的新作,每幅画面都饱满充实。生活气息浓郁。他充分调动了画面造型及点线结构的潜力,他决不偷工减料,倒往往容易跑过了艺术的分寸。这次他背来一大捆近几年的新作,天道酬勤,确是大有进展,我选定一些精品,回头征求他的意见,才发现他门牙没有了,头发也秃了许多,齿危发秃了!

不曾忘却的思念

霍根仲先生是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入室弟子,他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美术事业,并为此奋斗了一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曾经在他以前的画展中,就有收藏家提出收藏他的油画作品,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霍先生曾经说过:“我是学油画的。至今还没有一部油画集,等我出版油画集后,才可以考虑卖我的油画。”谁想到天妒英才,还没有等到他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情的病魔就把他从我们的身边匆匆地带走了。他无奈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绘画事业,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作为霍先生的妻子‘伴侣’我愿意也有责任实现他的遗愿。为他出版一本油画集,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我在整理霍先生的油画作品时,透过那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仿佛他又回到了我的身边,又回到了我们共同生活,相依为命的日子。
霍根仲和我是同乡,1963年大学毕业后我们结了婚,那时我在石家庄,他在北京工作,直到1970年他调到石家庄后,我们才得以团圆。当时他在一所中学任教,教书之余也只能是看一看专业书籍,直到七十年代末,压抑了十几年的绘画热情才得以释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那时的他就像是着了魔,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就骑车外出写生,都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进山,晚上八九点返回,每次看到他回来后兴高采烈的样子,就知道一定是完成了一幅十分满意的作品。逢学校放假,他就会和画友结伴或者是带上学生一起进深山写生,吃住都在山里,一走就是个把月。虽然是又苦又累,可是看到一幅幅满意的作品,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勤奋

霍根仲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一点儿时间他都不愿意浪费。平时没有充裕的时间进山或者到远的地方写生,他就到近郊的农村,画乡间的田野,《玉米地》、《大葱花》、《大杨树》等都是在近郊画出来的。霍根仲常说:“生活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只要用心去发掘。”比如有一幅叫《白菜蝈蝈》的作品,就是在一个冬天画的,那一年天特别冷,下了大雪,无法外出写生,他就搬了一棵大白菜,又从邻居家借了一个蝈蝈放在白菜上画了起来;还有一幅作品《石路初雪》,是在1979年的冬天画的,那天刚下起了小雪,霍根仲背上画具跑到附近的小公园,画起了石板路上的小雪。后来吴冠中先生看到这幅《石路初雪》时说道:“好画!从来没有人这样画过。”……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他的许多作品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节俭

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一家三口就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平房里,这间房集客厅、书房、卧室、餐厅于一身,一张写字台也是父女两个抢着用,他要画画,女儿要写作业,为此父女两个常常争执。后来为了既不影响女儿,又能给自己一个画画的地方,霍根仲专门自制了一个简易的活动工作台,支在地上画画。比较大的画在工作台上画不下,我就帮他把床铺也腾了出来,让他在床上作画。那时的布票也是非常珍贵的,为了支持他画油画,我们把所有的布票都给他买了白布,有时甚至连家里的被里也扯了做画布,印象中那几年全家几乎没有做过新衣服。
霍根仲的每幅作品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愿意用他的眼睛不停地发现美。用他手中的画笔不停地发现美。但是时间对于他太短暂了,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的所有愿望。他走的太匆忙了,好多的愿望他还没有实现,好多的理想也没有完成。我没有能力帮他完成更多的遗愿,只能尽我所能,把这本油画集奉献给大家,也是对霍先生在天之灵的一个交待,对于我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人的一生中可能总是会有遗憾和欠缺,但愿心中曾经拥有的美好能常驻心间并伴随一生。

赠言

编辑
路,是鞋底踩出来的。走人家的老路,省力,省鞋,但没有特色。?
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要选定奋斗的目标,看准了前进的道路,不管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也要不顾一切的沿着这条道儿,朝着这个目标跋涉、攀登。